务农十年:在细节里读懂自然
我叫王鑫,是北京通州人,现在在大兴的长子营镇种了五亩地,开了家生态农场,名叫溪青农场。
其实我除了赶集送货,每天六七个小时的睡觉时间,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地里。在地里干什么?其实很简单,每天就是种植、观察、认知这三件事。
借一组照片,带大家和我一起看看我在农场观察到了什么,聊聊我又认识到了什么。
土 壤
首先看地下,看作物、土壤和肥料。
这张照片上的种子已经展开了两片子叶,上面小毛球一样的是植物的毛细根。
为什么会长出毛细根?这就涉及有机育种和使用化肥育种的区别。因为化肥是水溶性的,它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。植物的主根和侧根就可以吸收这种离子型肥料,所以用化肥种植的种子萌发完之后,看不到这种小毛毛。但是有机育种的水溶性肥料很少,植物需要通过毛细根去分解,才能获得足够的养分。
这个是小油菜的侧根。侧根边上像长毛了似的,也是它的毛细根。
我们习惯认为根都是向下长的,为什么这里的根暴露在土壤表面上呢?因为冬季土壤底温比较低,大棚里有的地方土壤太阳能晒到土壤表面,温度反而更高。如果土壤表面温度够,湿度够,还有点养分,根就会向温度高的地方生长。
这是我挖葱的时候,随手拍的一张照片。种葱需要先把葱种在沟里,然后随着葱的生长不断培土,先是培平,再培成垄。在这张照片上能看到,葱的根不只是在土地下二三十公分的地方,它已经长满了整个垄。通过它,我们可以判断土壤的状态,一是肥力足,二是土壤疏松。
这样长出来的葱,它的生长状态也是非常好的。有一次我偶然间发现葱非常甜,用糖度仪一测,它的糖度是12,能赶上很多水果了。
在我的农场里,微生物也很丰富。6 月份草莓拉秧结束之后,我会把草莓秧放到棚前面。等到 7 月底到 8 月初再看的时候,上面已经结出了白色的菌丝。夏天有合适的湿度和水分,地里的菌群又足够丰富,它自然就分解了,也不需要堆肥。而分解出的可溶性肥料,已经被下雨冲刷带到红薯地里了。
大家都知道最好的土壤是东北的黑土地。我最好的土壤是种草莓的土。上面这张图就是我把草莓棚里的地膜撕开拍摄的,可以注意到土表有一层很细的颗粒,这是小蚯蚓的功劳,用手一摁可以压进去,再松手它就弹回来,有海绵的质感。这样的土持水能力也很强,拿一大可乐瓶子水浇进去,很快就吸收了。所以我浇再多的水,草莓不会涝,不会烂根。好的土壤就像人体的抵抗力,能够让草莓不生病。
虫 子
说完了地下,再说地上。这组照片拍的都是地里出现的虫子。
这是一条大蚯蚓。很多人觉得有蚯蚓,说明土壤状态好,但其实不是。因为大蚯蚓是先锋,它要把坚硬的土壤破掉。它只能证明土壤含有有机质,但是还不够疏松。出现小蚯蚓的时候,才是土壤状态更理想的时候。
这是白不老豆角,一个北京的传统品种。图里的这个吃豆角的菜青虫,被白僵菌寄生,已经死了。现在很多有机农场用白僵菌作为生物农药去消灭这些虫害,但在我的农场里这是天然出现的。
这是第三年、第四年出现的状态,说明农场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,可以让白僵菌有生存的空间了。
这是七星瓢虫,它是蚜虫的天敌。我为了控制蚜虫也人工投放过瓢虫,但是这种七星的是自发出现的。
但是用瓢虫也没法完全控制住蚜虫。开春温度升高之后蚜虫会集中爆发,这时候瓢虫还没出现。我就只能靠草莓的养分硬扛,一直等到瓢虫出现。
●溪青农场为了防治蚜虫投放的异色瓢虫。
这是蛞蝓,也叫鼻涕虫。它也是草莓初期的一种虫害,会把草莓上吃出一个洞。在草莓刚开始成熟的时候,我每天晚上十点到十一点要去抓它,因为它喜欢夜间活动。大概两周时间,基本就可以把它抓得差不多了。最多的时候,每天晚上能抓几百条,第二天它又出那么多,我都不知道虫子藏在哪了。因为它的样子和枯叶长得很像,可能就藏在叶子下面,看不到。
在这张照片里可以看到,胡萝卜花上有四种采蜜的昆虫。除了蜜蜂,中间长得像怪兽的是瓢虫的幼虫,有些拙朴坊的老郭可能认识,我也叫不上名字。
我地里蚂蚁很多。有些人认为蚂蚁不好,因为它们会放牧蚜虫。蚂蚁把蚜虫卵放在窝里,等到冬天没的吃了,就把卵搬出来,放到草莓上,让蚜虫生长。蚂蚁喜欢吃蚜虫的排泄物,因为是甜的,蚂蚁就搬回去当食物。
但是我没觉得蚂蚁不好。我反倒认为它肯定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环。我这几年在做的“生态农业”,这个“生态”指的也是农场生态系统的恢复。
恢复生态系统这件事本来是无心的,但是后来给我带来很多的收获。最开始我想做的是有机标准化。比如说合理调配肥料,按照同一种方式来种植草莓,这样可以降低成本,也可以大规模推广。
●西瓜叶上交配的瓢虫。
搬到长子营后,从第二年开始我就看到环境的变化。最开始去的时候,没有青蛙,虫子也很少。后来先是虫子多了起来,这段时间害虫多,我就硬扛了过去。再后来情况就变好了,蜘蛛越来越多,又有了青蛙、蟾蜍、老鼠,最后蛇出现了。现在夏天去我的农场,还能见到蛇。
蛇就是最高级的捕食者,它出现就表示整个的食物链已经构建完成了。那时经过三到四年时间,初级食物链已经形成了,尽管整个系统还没有那么丰满。而现在物种也越来越多,生态也更好。
作 物
说完了土壤和虫子,最后再说说农场的几种主要作物。
先说西红柿。大家看这个西红柿中间有一个凹陷的脐。我认为这是西红柿最完美的状态,因为它最饱满。西红柿小的时候是尖的,再一点点发育,慢慢包起来。
这是我咬开的西红柿,它的种子非常饱满。现在主流市场的西红柿有些是激素授粉。那种西红柿的种子很少,子房壁也可能很薄或者是不规则的。但这一颗看起来就是厚实饱满的。
这张是西红柿的叶子,因为刚刚下过雨,还在滴水。它的花瓣和叶子也是有厚度有质感的,能看到的叶子上有很多绒毛。其实西红柿是怕水的,而绒毛可以保护它不沾水。
这是我种的西瓜,还没长大。其实水果发育,都是需要靠种子,因为种子能分泌水果发育所需的激素。市场上的一些西瓜需要喷花,或者人工处理一下。这样的瓜种子会特别少。
我不用这些方式,也不对花,一般来说五六月份吃到的西瓜就是需要对花的,就是手动让雌花和雄花的花蕊接触,完成授粉。但如果是伏天吃的西瓜,那就不需要。
我自己也尝试过对花,发现收不回成本,因为低温下花粉是发育不良的。结果五六朵花上都没有一颗坐果的,不像喷花,喷一下就膨大了。所以今年我就果断放弃了,我也知道我没那个能力。但是不用人工的话,花的状态其实已经很好了,也有蜜蜂授粉。
因为红薯是我妈最爱吃的,所以我对它投入的精力比较多。前前后后我一共种过 7 个品种,每年都有不同的尝试。换品种,换肥料,换种植方式和管理方式,一个品种可能有四五个变化。我不断地去尝试,就想看怎么能把某个品种种到最好。
这红薯在阳光下看是有光泽的。我把它掰开了再数数,一共是 12 块,已经很重了。都说有机不高产,其实有机不一定不高产,关键看你是怎么种的。
在我的地里,红薯和草是共生的。在这张图里也能看出,红薯的垄非常高。大家都知道,今年北京的雨水特别多,其实我在年初的时候已经预判到这一点了。所以我就把垄打到半米高,虽然很费劲,但这样能保证了我的产量。如果是干旱的年代,打这么高的垄,红薯可能就被旱死了,但是对于今年,这样做恰好就是对的。
这是一个鼹鼠洞。我今年最大的损失就是鼹鼠带来的,生态好了,小动物们就多了。有的红薯被咬掉半块,今年的胡萝卜也有 2/3 被它们吃了。
这是冬天太阳落山时,刚挖出来的胡萝卜,还是半透明的状态。冬天的胡萝卜我都是从地里现挖,我的父辈都是这么做的。有些人会挖一个地窖,把萝卜埋在窖里储存一段时间。但是按我的理解,储存的时候有呼吸作用,萝卜每天在消耗自己。但是如果放在地里,它每天不光没有消耗,还在慢慢积累,所以会越来越好吃。当然这样做也有弊端,就是容易受冻害,会有一部分损失。
这是我种的绿萝卜。看着长得很好,要知道我为了它做了五年实验,今年是第一年成功,能拿出来卖。因为种萝卜的时候正好北京的虫子多的季节,蚂蚱、蛐蛐和其他的鸣虫会吃萝卜的芯,吃了之后它就不发育了。我又绝对不会用农药,所以就要找到种植的合适时间。不能太早,否则虫子太多;也不能太晚,否则萝卜种下之后长不大,这个平衡很难拿捏。
最后说草莓。图里是 10 月份的草莓棚,已经铺上地膜了。后面这张图是地膜露出来一小块,里面长出苔藓来。苔藓是很脆弱的,如果酸碱度不合适,它就不能生长。但在我的棚里苔藓不仅能长,还能开花,也说明温度、湿度和外部环境已经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。
这是冬天早晨起来拍的草莓,很美。草莓表面是凉的,水蒸气一碰到它就凝结成一层水雾,有磨砂的质感。它的种子是红色的,这是草莓完全成熟的标志。和常规市场的一些做法不一样,我一定会等到它熟透,再去采摘。仔细看的话,能发现每粒种子前面都有雌蕊。如果你买我的草莓,把草莓拿起来之后,雌蕊也会落到盒子里。
育苗育种,
都没有育人重要
我自己也参加过一些农法的培训。看过这么多农法,我觉得其实他们都是在育人,归根结底都强调人的观察能力、操作能力、判断能力,告诉农人如何观察土壤、植物、昆虫、气象,如何认知。
不光是农业,各行各业都是一样的。就像有的焊工能焊最简单的东西,也有的能焊火箭,他们能一样吗?关键是你得理解手头的工作。
在这行业里,你的认知越多,你处理问题的能力就越强。
比如,去年气候变化很剧烈,九十月份很冷,到十月初草莓苗都很弱,这是十年来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。但是当时有的草莓已经开花了,我就不得不把第一茬花掐掉。因为我知道如果留下这茬,对后面的影响更大。十月中旬天气暖和了,草莓才开始正常发育。虽然果出得晚,但是产量保住了。
如果我没种过草莓,就不敢这样掐花。但是我做过,我才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,要不然这一年就白干了。
●有些没摘掉的草莓,会自然风干,像葡萄干一样,很酸甜。其实自然生长的水果有一层蜡质,所以它不会烂。开春的时候温度高,它就会慢慢风干了。
这里的照片展示的都是种成功的。但是很多品种我都实验了好几年,比如萝卜就种了五年,今年才有拿出来卖。如果把五年的成本都算进去,已经赔得不行了。从这个角度上说,我所有的产品里面,只有草莓挣点钱,卖菜是不挣钱的。
有时候我也想不通,比如说一部苹果手机,一万块或者大几千,消费者就能接受它的研发成本,但是农产品就不行。总不能因为消费者吃不出来,就不许有研发成本吧?
但是这么多年我也坚持下来了。因为我也有一个愿望,就是给后人留下一点东西。
中国几千年农夫的积累,最近一百年已经被我们完全丢掉了。我爷爷那一辈农民去世之后,谁还会不用化肥农药去种东西呢?等我父亲这代人没有了,谁又能种呢?
我也看过很多书和资料,包括古代的农书,其实有很多智慧在里面。可能初看那就是几个字,干完之后再翻回去看看,它就是方法或者道理,能理解得更多。所以我也愿意在种植中去体验,越多越好,没有上限,这样对种植、对自然的理解越来越深刻。
所以我希望自己能通过亲身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,又有好产品,能说服别人。这些经验,能从我们这一代传承下去,从现在这些做有机农业的人开始。如果有人想学,不像我开始的时候那么难,能做到这一点就行了。
●2022年2月27日,食通社在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社区菜店举办了第25期“食农分享会”。本文根据分享会的内容整理而成。扫描下方二维码,即可回看。
▼
- 这是食通社第 358 篇原创 -
食通社
作者
王 鑫
京郊务农十年,庆幸用人生精力最充沛的十年做了自己喜欢,且有那么一点价值的事。
编辑:王昊
排版:鸡头米
扫码打赏,支持原创知食
▼
▼
点击图片,阅读相关文章
▼
近期热文 | 食物课程 | 农友大会 | 菜市场 | MOSES | 食通社在路上 | 前沿食农 | 小农故事 | 节气餐桌 | 食农活动 | PGS | 种子 | 女性 | 气候 | 日本 | 作者 | 招聘 | 转载
点击「在看」,分享美味知食▼